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Canon EOS system 成立(暫)

IMGP2014
Canon EOS 50,1995年發售。

在我之前暫時脫離Canon系統之後,手上剩下的是Pentax DSLR一台、pk接口鏡X3;Praktica NOVA 1B的M42機身一台,M42接口鏡頭X4;隨身底片機兩台—Pentax Espio Mini、Yashica T4D;外加一台數位DC--Canon A80。媽呀,這篇才寫了兩行,就覺得我怎麼會有這麼多器材啊=_=;;;;難怪一直有人說我照相機買太多…

總之呢,我最近又買了一台(爆)Canon EOS 50底片機,非常便宜,僅僅台幣1500左右。然後去eBay買了搭配這台機身的電池手把BP-50,800塊。2300台幣之後,我就有了一個全幅的Canon機身系統,考慮到目前DSLR市場上的這一代全幅機身都要價過高--約八萬,就算買上一代的Canon 5D也得要四萬多,我想,在我能接受的平價輕量化全幅機身出現之前,我就打算用底片機搭配數位Pentax的雙系統這麼拍。假設一卷底片拍好到沖出來加掃描的成本是200塊,以我現在買Canon 5D使用兩年的折價大概要兩萬來計算,可以拍一百卷底片,以兩年計算,相當於每週拍一卷。假如我買的是Canon 5D2,新品約八萬,兩年後以折價四萬計算,相當於每週可拍兩卷,我怎樣也沒有拍這麼多。所以,這兩年就可以慢慢等全幅機平價。不然,反正有Pentax作為主力。儘管數位成像感覺比不上底片就是了。

IMGP2017

EOS 50機頂照,有兩個雙層轉盤,左側的上層轉盤,是各種拍攝模式設定,下層,則是三種測光模式(評價、中央加權、9.5%的局部)。右側的轉盤,上層是三種對焦模式(one shot、AI focus、AI servo),下層則是過片模式(單張或每秒2.5張連拍)。

左側上層轉盤有個cf選項,可以讓使用者在右邊的液晶螢幕中透過代碼開關來調整一些比較細微的選項,例如測光點要不要與對焦點連動之類。

左側的小黑鈕是自拍模式開啟,右側靠近中間的小黑鈕則是內置閃光燈開關。液晶螢幕前方,快門鈕後面有主轉盤。這是Canon設計給業餘熱衷者等級的進階機身,它的後繼機就是EOS 30,再來是EOS 33。至於這台EOS 50另有EOS 50E版本,配備有眼控對焦功能,那功能我在EOS 33上玩過,不過,考慮到EOS 50只有三點對焦,就沒有特別去找那個版本的機身。

IMGP2021

這是機背,最明顯的就是Canon中階機身的第二轉盤設計,我想要這個很久了,可以輕易單獨調整曝光補償,在M模式時則直接調整光圈大小。操作性高。右上角的兩個按鈕,右邊的是選擇對焦點,左邊是曝光鎖定鈕(AE-L),剩下那個小螢幕是機背的時間,我很討厭這功能,一般來說不開啟。剩下兩個按鈕,上方是手動調整ISO值、包圍曝光、重複曝光等功能。下面那個是強制捲片鈕。有石英時鐘功能的版本全名應該寫為Canon EOS 50 QD。美國版本稱為EOS  Elan Ⅱ。

好啦,機身是便宜拿到手了,鏡頭怎麼辦?本來是打算去買我愛用的50mm焦段,標準鏡沒弱的,Canon在50mm一共出了三支,依光圈大小分為50/1.2 L、50/1.4、50/1.8。1.2版本不考慮,1.4版本新品一萬出頭,1.8版本只要兩千六左右。本來想買50/1.4或50/1.8,但是因為等不及想試試二手機身是否正常,就先去跟老史大大借了35/1.4 L來用。

IMGP2029 
35/1.4 L。一直很想買的鏡頭。裝在EOS 50機身上之後,這樣總重1.2公斤…

IMGP2034 
BUT,沒過兩天,由於我多年不見的朋友CY近日忽然回台灣,她就順便把她手上目前沒在拍的鏡頭一併拿給我用了。於是就出現這幾隻…上面這隻是Canon EF 100/2.8 USM Macro。

IMGP2038
這是Canon EF 17-40 F4 USM L。在底片機上就可發揮17mm焦段的廣角性能。

IMGP2042
這個,科科,是Hasselblad的120相機用的哈蘇鏡頭 Hasselblad CFE 80/2.8接上轉EOS機身轉接環,這事實上是Carl Zeiss做的,鏡頭上有標Carl Zeiss T* Planar在CY以前用的5D上面可以測光,不過在我的這比較古老的機身上,我還找不到測光的辦法…

IMGP2047


IMGP2027
就是這樣啦。在眾多好友的贊助之下,我忽然有了一個比我原先用的主力Pentax系統更大的Canon系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